當前頁面: 首頁 - 技術研發(fā)技術研發(fā)
酸鋅光亮劑配方設計的簡述
酸鋅占整個電鍍市場60%的份額,在公司對酸鋅中間體研發(fā)的不斷投入和持續(xù)改進中,使得吉和昌在酸鋅中間體市場份額不斷上升。這是為什么呢?鍍鋅是一種廉價且應用范圍廣泛的鍍種,但是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決定了鍍鋅添加劑的價格不會水漲船高,而是偏向于物美廉價。立足于市場的需求,只有不斷改進與創(chuàng)新,才能被市場接受和認可。
電鍍鋅發(fā)展到今天,特別是應用范圍這么廣泛的酸鋅,在配方設計方面基本上沒什么秘密可言。酸鋅光亮劑的中間體:像表面活性劑、苯甲酸鈉、芐叉丙酮、鄰氯苯甲醛、煙酸等等,是眾所周知的,他們所起的作用在這里就不具體的闡述了。
酸鋅光亮劑配方的設計,就是以上多種中間體的選擇與巧妙的復配過程。中間體在電鍍過程中所起的協(xié)同作用非常重要,它決定了鍍層質量的好壞和光亮劑的質量好壞。每種中間體的添加量不是固定不變的,可以說是波動的,這就需要在最初的配方設計上下足功夫,讓它們的協(xié)同效果達到頂峰,再確定他們最佳協(xié)同作用下的最經濟的用量。
在這里簡單說說配方的確認方法,這是我個人的拙見,僅供參考,大家互相交流,共同學習,共同進步:首先確定主干,然后是支鏈。這里面的主干分為表面活性劑和主光亮劑。表面活性劑即載體和乳化劑,載體在配方中的用量通常是占整個光亮劑的三分之一還多,最低量在主光劑和柔軟劑中的總量不得低于五百克每升。載體過少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:一般是鍍層不夠透亮,添加劑消耗量過大,并且在高電流區(qū)會出現(xiàn)燒焦的情況等。
載體的種類繁多,大體有如下三種體系---脂肪醇類、烷基酚類和萘酚類,如吉和昌公司的OS-15、OCT-20和OCT-14。脂肪醇類為高中低兼顧的載體,烷基酚類的主要在于乳化作用,兼顧有使鍍層飽滿的特性,萘酚類主要在于深鍍能力,適合于對深鍍能力要求比較高的電鍍。
從配方的要求出發(fā)首先要選擇合適的載體,所選擇的載體可以是單一的,也可以是幾種載體搭配的復合載體。再出于成本和效果的考慮確定載體的最佳用量,然后確定芐叉丙酮和鄰氯苯甲醛的用量,最后確定輔助光亮劑的用量。芐叉丙酮適用范圍一般在0.2-0.5g/L之間,鄰氯苯甲醛也是如此。從最小量開始添加,直到確定最佳值,兩者的共同用量或者是單一的用量,應用效果比較好的量基本上可以確定在0.2-0.5g/L之間,然后就是出于成本的考慮,確定一個比較適當?shù)闹怠?/p>
主干確定了,就該確定支鏈了,支鏈由輔助光亮劑構成。不同的輔助光亮劑在電鍍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。還是同一個原理,從最小量開始添加,確定一個最佳值,例如苯甲酸鈉在配方中的用量在60-80g/L之間,使配方中所含的成分協(xié)同作用達到峰值。輔助光亮劑的選擇應該根據(jù)客戶的不同需求選擇不同的輔助光亮劑。當配方的成分和量都確定了,接下來就是消耗性實驗、光亮劑的穩(wěn)定性實驗等一系列的應用實驗,作為配方設計的我們要考慮并且規(guī)避光亮劑可能遇見的所有問題,使光亮劑的配方能經歷各種情況的考驗。再就是投放到市場上等待市場的檢驗和評估了。
酸鋅雖然價廉,但是質量還是要保障的。質量是企業(yè)的生命,在哪里都逃不過物美價廉的要求,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讓各家的配方精益求精并不斷創(chuàng)新,探索新的中間體在酸鋅中的效果和協(xié)同作用。
酸鋅光亮劑主要用于滾鍍,吉和昌針對這一市場的使用特性開發(fā)出低區(qū)光亮中間體MS,是作用在低區(qū)的中間體,能有效提高低區(qū)光亮度,并有一定的除雜功能,很好的保持了槽液的穩(wěn)定性,是氯化鉀滾鍍鋅的最佳輔助光亮中間體。
最后要說的是,一款成熟穩(wěn)定的酸鋅光亮劑的面市,是經過千錘百煉,是電鍍工作者在實驗室和生產中通過無數(shù)次實驗的心血和結晶,吉和昌愿為電鍍界付出自己的心血,為客戶創(chuàng)造價值,實現(xiàn)“共同創(chuàng)造,共同分享”的雙贏局面。